「香港理工大學新進展」 固碳型CO2泡沫混凝土的理論設計與功能調控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潘智生和陸建鑫教授團隊及成員范定強和呂學森博士等在低碳泡沫混凝土材料基礎設計理論及固碳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工作闡明了水性泡沫的理化穩定機制,解析了泡沫混凝土孔結構調控與性能強化的內在關聯機制,形成了CO2泡沫混凝土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與調控的方法,由此建立了“材料精細設計—孔結構調控—功能化增強”的系統理論體系?;诖?,取得了三項原創性成果,可推動先進功能泡沫混凝土材料的技術創新和工程應用。該課題廣泛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展開合作,其中包括浙江大學、東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國內建材領域知名院校,以及東京大學、首爾國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國際頂尖學府。相關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香港綠色技術基金等項目資助,研究成果已發表于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mposites Part B、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硅酸鹽學報》等領域權威期刊,并榮獲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特別嘉許金獎”。
No.1
創新成果一:
“中心質效應-流變學協同驅動”的高性能泡沫混凝土設計理論
通過“中心質堆積-泡沫穩定化-流變學調控”協同設計理論框架,優化泡沫混凝土基體多尺度堆積結構和氣孔形貌與分布,從而實現材料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的高效匹配(圖1)。

圖 1 高性能泡沫混凝土(HPFC)設計理論框架
1. 基于“中心質理論”的多尺度物理化學緊密堆積基體設計
針對傳統顆粒干堆積理論設計的局限性,將水化產物、微粉填料與液相組分共同納入“中心質效應圈-顆粒緊密堆積”體系,創新性地提出了多尺度顆粒最優間距理念,構建了以水化相的“中心質效應”并耦合顆粒堆積結構的超高強水泥基體設計理論[1]。
2. 納米粒子與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協同穩泡
研究了雙親納米硅在泡沫液膜中的吸附機制和微結構調控機理,提出了雙納米材料與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協同穩泡策略。研究表明,該方法顯著強化泡沫熱力學穩定性和尺寸均勻性,有效延緩水泥漿體中泡沫的失穩和聚并進程,形成高球形度、低應力集中的氣孔結構,進而實現泡沫混凝土性能提升[2]。
3. 基于流變調控的孔結構定向優化策略
利用三維表征技術探究泡沫混凝土漿體流變特征與孔隙形態(如孔徑分布、球形度、分形維數等)間的非線性映射關系。研究表明,泡沫混凝土在特定粘度窗口(1.30±0.15 Pa·s),可最優化水泥漿體內的泡孔分布和孔形貌特征。相同密度等級下,該技術制備產品的力學性能是常規泡沫混凝土的2~3倍,兼具優異耐久性 (圖2)[3]。

圖2 高性能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特征:(a)流變性能與孔尺寸關系;(b)流變性能與孔均勻性關系;(c)優化后的材料孔結構連通性模型;(d)抗壓強度;(e)比強度;(f)微觀硬度;(g)吸水率;(h)導熱系數;(i)二維與三維孔結構
No.2
創新成果二:
內外協同碳化增強泡沫混凝土:主動與被動協同降碳
針對CO2泡沫穩定性不足和固碳效率低的難題,開創性地提出水溶膠CO2泡沫穩定化制備技術,并發展了內外協同碳化增強的CO2泡沫混凝土材料體系,實現材料的固碳、減碳與性能增強雙重效益:
1. 水溶膠型超穩定CO2泡沫構筑
通過仿生海藻氣囊結構,利用長鏈聚合物溶膠分子的自組裝成膜特性,研發了高彈模、高致密度和低透氣性的水溶膠基CO2泡沫,泡沫壽命最長可超8小時,是常規方法的20~50倍?;贑O2泡沫物理動力學分析,定義了“排液因子”和“聚并因子”作為泡沫穩定性評價新指標,并闡明CO2泡沫液膜微結構特征與泡沫穩定性的內在關系(圖3)[4]。
2. CO2泡沫誘導的“內碳化-結構強化”復合機制
將CO2泡沫引入水泥基體,制備多密度等級CO2泡沫混凝土材料,并研究了CO2泡沫-水泥漿體界面內碳化反應過程及產物微結構特征(圖3)。研究發現,該方法提升了泡沫混凝土內孔壁致密性,同時可促進漿體水化,改善體系內C-S-H膠凝結構,由此實現孔結構強化與材料效率提升[5-6]。

圖3 超穩定CO2泡沫和CO2泡沫混凝土
3. 外碳化協同增強的CO2泡沫混凝土
研究了不同外碳化條件下混凝土基體內的碳化產物形成機制和空間分布規律,通過控制基體內CO2傳質-碳化反應的熱動力學過程,實現了材料的水化產物、微觀硬度及孔徑分布等特征的調控,進而優化泡沫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表明,設計的CO2泡沫混凝土的主動固碳能力優異(可達90 CO2 kg/m3),且材料具有優異保溫隔熱性能,由此在建筑運營階段可降低約20%能耗,實現被動降碳(圖4)[7]。

圖4 固碳型泡沫混凝土的應用策略:主動與被動協同降碳
No.3
創新成果三:
定向氣孔結構疏水改性設計三維疏水泡沫混凝土
針對泡沫混凝土多孔結構親水,致使性能劣化快、應用領域受限等問題,開發了泡沫混凝土三維氣孔結構的疏水改性技術,以增強耐久性和功能可靠性。
1. 硅烷自發泡原位構筑三維超疏水泡沫混凝土
利用硅氧烷自發泡-原位沉積硅酮微膜的方法,構筑三維超疏水泡沫混凝土結構。提出了“低能氣孔結構”耦合“孔壁粗糙基元”的仿生超疏水泡沫混凝土設計理念,解析了硅氧烷在水泥漿中的化學運轉規律和超疏水微結構的形成機制。研究表明,超疏水泡沫混凝土耐久性顯著提升的同時,還可強化產品的多功能表現(如抗冰、抗凍融、抗侵蝕、隔熱保溫等)(圖5)[8]。

圖5 三維超疏水泡沫混凝土性能分析:(a)氣孔分布;(b)界面粗糙度;(c)斷面疏水效果;(d)多孔超疏水模型;(e)熱導率;(f)吸隔聲
2. 水溶膠復合硅烷物理法預制超穩定疏水泡沫
針對疏水劑消泡,物理預制泡沫疏水改性難的問題。利用水溶膠構筑泡沫液膜,借助分子靜電力將硅烷分子定向吸附在液膜外壁,研制了兼具超穩定性和疏水能力的物理預制泡沫,實現三維疏水泡沫混凝土的簡易宏量制備。闡明了硅烷運轉狀態及與液膜疏水微結構的形成機制、泡沫熱力學穩定性的內在關系。研究發現,形成的疏水孔結構可顯著提升泡沫混凝土的抗滲透、抗離子侵蝕性能,同時增強材料比強度(圖6)[9]。

圖6 疏水泡沫和混凝土性能分析:(a)水下漂浮效果;(b)泡沫耐久性;(c)泡沫EDS;(d)X-ray CT孔結構;(e)吸水率;(f)阻抗譜
No.4
項目主要成員簡介
潘智生
潘智生(Poon Chi Sun),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土木及環境工程系主任,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香港太平紳士。長期從事低碳建筑材料和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700余篇,Google scholar H index >140, 引用超過70000次,是土木、環境兩個領域的高被引學者,曾獲得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21年建筑材料科學技術一等獎、2025年日內瓦國際展嘉許金獎等,曾擔任國際期刊Waste Management和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副主編,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編輯,培養博士、博士后人才100余名。(郵箱:cecspoon@polyu.edu.hk)
陸建鑫
陸建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研究)、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長期聚焦低碳輕質高強混凝土的研究,也在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方向開展前沿性和創新性的探索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建造業研發基金、香港綠色技術基金和碳中和基金等10余項。學術成果在建材領域權威期刊Cem Concr Res、Cem Concr Compos、Compos Part B、《硅酸鹽學報》等發表,已累計發表SCI論文100余篇,H因子43,論文總引用5000余次,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10項,參編Elsevier混凝土材料方向的著作2部,研究成果已在香港模塊化建筑和路面基礎設施中推廣應用,獲得第50屆日內瓦國際展評審團嘉許金獎 (1/4)、香港綠色創新大獎銀獎和香港環保建筑優異獎等榮譽。(郵箱:jxinlu@polyu.edu.hk)
范定強
范定強,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生,師從潘智生教授及陸建鑫教授,東京大學建材所聯培博士(導師:Takafumi Noguchi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和多功能建筑材料。以第一作者在Cem Concr Res、Cem Concr Compos、Compos Part B、Chem Eng J、《硅酸鹽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申請專利/軟著3項。受邀擔任The Innovation、Prog Mater Sci、Mater Today、Cem Concr Compos等20余個國際頂級SCI期刊審稿人。獲第50屆日內瓦國際展評審團嘉許金獎、2024年度香港理工大學最佳研究生獎(全校僅2人)、CCPA混凝土科學技術二等獎、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卓越論文工程獎和《硅酸鹽學報》高影響力論文獎等榮譽。
呂學森
呂學森,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后,博士畢業于廣西大學,長期從事多功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研究,聚焦于多孔泡沫混凝土材料基礎設計理論及多功能應用。主持Matching Fund博后項目(PolyU,3年110萬港幣)、中國熱科院專項(18萬),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和碳中和基金等項目,受邀擔任JOVE期刊客座編輯。在Cem Concr Compos、Chem Eng J、ACS Sus Chem Eng等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3項。研究成果已在香港模塊化建筑和路面基礎設施中推廣應用,榮獲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嘉許金獎、全國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劑技術創新大賽三等獎。(郵箱:xue-sen.lyu@polyu.edu.hk)
張春鵬
張春鵬,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研究助理,本科、碩士畢業于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從事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建材體系開發,以及相應綠色混凝土技術工程應用示范工作。在Cem Concr Res、Cem Concr Compo、ACS Sus Chem Eng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篇。

相關文獻:
來源 / 香港理工大學潘智生教授團隊
-END-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輕質泡沫混凝土研究取得進展2021-07-13
- 中國礦業大學碳凝科技團隊研發超臨界二氧化碳泡沫混凝土2024-02-21
- 國內油氣管道過江盾構首次使用泡沫混凝土填充2024-04-12
- 南通港航如皋分中心航道護岸修復泡沫混凝土試用成效初顯2024-05-10
- “輕質高強”的新型混凝土!如何施工?2024-06-26
- 用兩親性和親水性顆粒穩定的超穩定泡沫制備的高性能泡沫混凝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