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環境下地下工程混凝土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評審鑒定結果公示
“復雜環境下地下工程混凝土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評審鑒定結果公示
核心提示:“復雜環境下地下工程混凝土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評審鑒定結果公示
完成單位: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可耐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鑒定單位: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
評審鑒定時間:2023年3月26日
會議地點:線上視頻會議
評審鑒定結論:
一、提供的材料內容齊全,符合鑒定要求。
二、項目的主要創新點如下:
1.針對地下工程混凝土特性,揭示了普通混凝土及重混凝土流變性能時變機制,探明了泵送施工對混凝土流變性能和硬化性能的影響規律;發明了精確檢測混凝土流動性能及可泵性能的新型裝置,建立了混凝土流動性、勻質性及可泵性的快速精準評價方法。
2.開發了混凝土流變性能調控材料,顯著提升了混凝土的工作性及可泵性;針對不同工作性、表觀密度及強度等性能要求,提出了重混凝土原材料與配合比優化方法,實現了表觀密度為4100kg/m3~4500kg/m3重混凝土的遠程泵送。
3. 揭示了復雜因素作用下地下混凝土開裂-滲透機制,發明了金屬有機絡合物骨架材料(MOF)、抗硫酸鹽侵蝕及鋼筋阻銹等新材料,顯著降低了混凝土收縮、提升了混凝土抗裂性能和耐久性;提出了精準預測混凝土開裂時間的新型多尺度模型、碳納米管原位改性方法和遺傳算法-機器學習集成優化模型,開發了混凝土的高阻尼-高韌性-高抗裂性能協同提升技術。
三、該項目成果已獲授權發明專利24項,制訂標準25項,編寫著作3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關鍵技術體系。成果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多項重大/重點地下工程中得到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
該項目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混凝土的可泵性評價與提升方法、重混凝土制備技術、高阻尼-高韌性-高抗裂性能協同提升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建議:加快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工作。
對該項目的鑒定如有異議,請于公示之日起5日內向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反映(電話:010-57811421,聯系人:陳玉)。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
2023年3月26日
鑒定委員會名單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從事專業 | 職稱/職位 |
1 | 劉加平 | 東南大學 | 土木工程材料 | 教授/院士 |
2 | 郅 曉 |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 | 建筑材料 | 正高/總經理 |
3 | 董必欽 | 深圳大學 | 土木工程材料 | 教授 |
4 | 張云升 | 蘭州理工大學 | 土木工程材料 | 教授 |
5 | 師海霞 |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 預拌混凝土分會 | 混凝土材料 | 正高/秘書長 |
6 | 周予啟 | 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 建筑施工 | 正高/總工程師 |
7 | 趙永生 | 北京住總第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 建筑施工 | 正高/副總經理 |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網站版權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CCPA各部門以及各分支機構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本站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前必須經本網站同意并注明"來源:"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CCPA)"方可進行轉載使用,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的,請注明原文來源地址。如若產生糾紛,本網不承擔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更多>>- 關于舉辦第二屆噴射混凝土產業技術發展與創新應用論壇的通知2022-07-11
- 關于舉辦增材建造技術交流論壇的通知2022-07-13
- 2023年度“建華工程獎”評審結果公示2023-05-17
- 關于舉辦第六屆混凝土管涵生產應用技術創新論壇和2024中國混凝土管涵與工程技術展的通知2024-04-12
- 關于舉辦2024年混凝土電桿行業技術創新論壇的通知2024-04-19
- 關于舉辦首屆全國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劑技術創新大賽的通知2024-08-08